栏目: 雕塑与人文   作者:佚名   热度:

 ——从视知觉谈雕塑的生命力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艺术,它是通过对空间能动的占领而实现自身的存在的,作为人类生命自我意识的代表,雕塑是对生命本质认识的一种集中表现,而且它具有比其它艺术更多的对这种本质永恒性的表现的特殊性,这就是雕塑作品的材料本身具有永恒性。当我们欣赏历史上的雕塑作品时,我们会被它们所具有的形式特征所吸引,黑非洲雕塑简洁、明快,富有强烈节奏感,希腊雕塑那种结构准确,造型逼真优灵的表现手法;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凝重、厚重、博大的气魄以及对线的注重。虽然这些在形式上有着差异,但“生命”这一表现内容却没有变,所有这些形式特征都是对“生命”这一本质认识的集中表现。雕塑的目的都是把无机无生命的材料变成富有生命特征和充满生命力的形态,让雕塑充满生命是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雕塑做为造型艺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我们常常对作品有诸如“苍劲有力”、“强烈的生命力”、“具有艺术感染力”等等的评价,而这些从艺术品中得到的艺术情感都要建立在视觉感知的上面,因为没有观看的活动,就不会有这种感受,所以探讨雕塑生命的本质首先要从视觉上寻找。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其《视觉与视知觉》中论述道:“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都是完全通过力的活动来确定的”。著名雕塑家享利·摩尔曾说:“雕塑具有其自身的生命,但切不可予人以从较大的石块雕凿出较小物体的印象,而须令人感觉到他所看见的是蕴含着有机的、向外扩展的能理—一件有生命的雕塑,是活生生和有张力的,要比石或木的原体,予人更庞大的感觉。无论雕或塑,都应给人一股由内向外的力和生生不息的感受”。这些都说明了力是雕塑作品情感和意义所在,有生命的雕塑是通过力来表现的。那方什么是“力”,雕塑的力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样表现生命特征,这些就是我这篇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       

    万物皆有力,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很好证明了这一点,宏观上在天体中存在着互相吸引的现象,地球引力导致了月球绕着轨道转圈,而地球又被太阳所吸引,太阳带着太阳系又随着银河系在奔跑……,微观上量子力学证明了分子、原子、理子之间互相的吸引。力使宇宙产生了运动变化,也使得生命产生着变化。“力”的现象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上面所说的力都是物理学角度的力,是一种物理力,它是可以用仪器来观察,可以被物理公式来计算的。而我们所说雕塑的力是一种视知觉的力,是通过人的视觉来感知的。格式塔心里学曾对视觉的力做过详细的实验和论解证实这种力的存在。如果我们在一张纸上点上黑点,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它处的位置,而且还能感受它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定感表现为黑点好象具有一种离开原位置的趋势,而且所处的位置不同,这种趋势也会有所不同(图1),黑点处于白纸的左上方,黑点有一种被吸引到边缘的力,黑点有向左上方移动的趋势。(图2)黑点处于中心附近,黑点有向中心靠近的趋势。(图3)当黑处于纸面中心点时,感觉上点静止不动,但这种平衡是各种力均衡的结果,就象拔河大赛中双方势均力敌时使绳子产生的静止一样,虽然是静止,却负载着能量。这些试验不仅仅在平面结构上而且在立体结构中也被证明存在,对于视觉来说,任何一条线或者一块泥巴捏成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都象是抛入池塘中的石块,它打破了平衡,使空间变得运动起来。这种运动的感觉不是理智判断,也不是想象出来,而是被眼睛感知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方向和量度,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知觉的“力”。这种知觉的力在艺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东汉蔡 在论书法时说:“好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弦弓硬矢,若水天,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力象者,方得谓之书”,这里若坐若飞等等的意想都是一种知觉力的作用。这里指出了书法和力之间的关系,有力者,才能称之为书法。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也是体现这种知觉力的运动。在雕塑中,当我们议论唐代的狮子造型和明清时代狮子造型的比较时,常用“国昌而气盛”,“国弱而气衰”来描述,我们且不管国弱和国昌的原因和区别,但“气”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当我们欣赏唐代乾陵石蹲狮时,我们会被其简单的三角形造型但稳如泰山岗且浑园粗大的体积里由内向外溢出的一股强烈的“气感”所吸引,而这种“气感”在明清的石狮雕塑却是那样的弱,虽然它们的体积并不比唐狮子小。这种从里往外的“气感”是一种力的感受,是从形式的观看中感受到情感,这种力不是从内向外的扩张力创造的,而是从外部用刀一刀一刀凿出来的,这种臌胀不是真正在雕塑内充满了空气,而是从雕塑的外在形式上感受到的,所以可以说视觉感知的这种力是把物理感知的力通过视觉感知和体验累积转化为艺术内在力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的出现是通过表现的形状来体现的。自然的形状往往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的痕迹,正是物理力的运动扩张、收缩或成长等活动,才把自然物的形状创造出来。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种富有运动感的曲线,是由于海水的上涨力受到海水本身的重力的反作用之后才弯曲过来的;在树干、树枝、树叶和花朵的形式中所包含的那些弯曲、盘旋的或隆起的形状,同样也是保持和复现了一种生长力的运动,正是对自然界中种种富有生命形式的特征感知转化为雕塑的形式特征时,才能使雕塑产生富有生命的力的感受。从另一方面说力是对生命形式的情感表现。所谓生命形式是一种自然生命力的表现,人类的情感来自对生命形式的体验,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让观着惊叹不以,小草从茂盛到枯萎,又从枯萎到茂盛的生命过程,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感慨。人自身在生命力旺盛时脸色红润,腰板挺直的少年壮志,到老年腰弯背弓,四肢呆板感叹的人生,艺术就是对生命形式的一种观照,苏珊·朗格在其《情感与形式》论述道:作为感知能力的生命与人们观察到的生命就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当感觉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直觉能力发现观照对象与自身有某种一致时,观照对象才有可能包含着某种情感。“在这里,雕塑就是我们研究的观照对象,即自我的象征,生命的中心,能动体积的幻象。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强化的,集中的生命载体是内在张力的表现。生命力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在物质观念上,它与自然宇宙中的上升、下降、软弱、坚强、和谐、混乱等现象是一致的,那推动我们怀古活动的力与作用于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同质的。这种力是一切存在物质的基本形式,并且无论在灵魂世界和自然界都是如此。生命过程是人类经历和体验的主要内容,雕塑的力也还是对有机体生命形式的观照下产生的情感表现。

    生命形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都是普遍联系做了十分辩证深刻的论述,生命体也不能例处。生命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绝非简单的排列,而以生命某种难以说明的内在复杂性,严格性和深奥性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不能脱离整体。这种生命体有机统一性在雕塑中被体现为凹和凸的关系,实体和空间的关系,光、时间、色彩和雕塑的关系,雕塑和环境的关系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力的相互作用,相互连结的,雕塑各个因素不能独立分开,而是由许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契合而成的,违背了这种契合,生命形式就会被打破,情感的表现趋于消失,雕塑也会失去生命力的存在。唐代石狮子和明清石狮子“力”的差别,还是前者强调整体谐调,而后者光强调细节的结果。罗丹的雕塑也过于强调细节,使它的作品《地狱之门》每一个局部看起来都是一座杰作,而整体看却过于杂乱的印象。所以说雕塑作品不是局部垒加起来,而是有机联系互为作用的,这和生命有机统一性是统一的。

    生命形式的第二特征是运动性。生命在于运动,小草从生到枯萎就是体现了这种运动性,生命体不断消耗不断地吸收,细胞和生命组织都处于不断死亡和再生的过程中,整个生命体都呈现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运动一旦停止有机体就会解体,生命亦承受之消失。艺术亦强调运动性,音乐、舞蹈、戏剧均表现为“时间艺术”的一种运动形式。书法要产生“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运动气势。罗丹在《艺术论》中指出:“没有生命就没有艺术,一个雕塑家想要说明快乐、苦痛、某种狂热,如果不首先使自己的人物活起来的话,那是不会感动我们的,因为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在我们艺术中,生命的幻象是由于好的塑造和运动得到的。”运动使得雕塑从静态的事物转变为虚幻运动的事物,使雕塑充满生命务的感觉。甘肃武威汉基出土的“马踏飞燕”就表现运动的特征,让人感觉到“行空”的轻盈感和运动感。如果没有运动的特征,这件艺术品也就不会那么举世闻名了。

    生命形式的第三特征是节奏性。老子曾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出生命节奏的客观存在,生命都是有节奏,最明显的节奏活动莫过于我们每天的呼吸和心脏的跳动,在人类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还有着更多精细的复杂的节奏活动,只不过不为我们感觉所察觉。一个生命现象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存在和发展,就是于它按照各种方式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生命交换,而这种节奏如被打破,生命也将终结。艺术中节奏性更是无处不在,音乐讲究富有节奏韵律,舞蹈也注意动体的轻、重、缓、急的节奏,。雕塑人体塑造要讲究力的节奏分布,形体有节奏的转折等等。节奏性是雕塑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生命形式的第四特征是生长性。是指生命体都有自己生长、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就体现了这种过程。在艺术中同样包含这样一种形成。在音乐中,呈现、展开、重复、加强,无时不强烈地反应出生命这一特征。戏剧中的冲突,由发展、展开、激化直至最后解决,形象体现这样一种规律。在雕塑中,生长性体现具有方向性运动的力的产生、重复、加强的过程,阿尔普的雕塑《无题》运用三个近似形互相垒加,产生生长的幻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特征。罗丹雕塑作品《青铜时代》通过形体之间转折和富有节奏的变化,使其产生从后脚跟直至头和臂向上生长性的力。使作品主题得以完美的体现。

    以上可以看出艺术形式具有和生命形式相同结构,“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生命形式的特征也决定了艺术形式中所要表现的生命性。只是当雕塑对生命形式内容用力的方式来体现时,雕塑的力就具备映射生命的特征。这种力也就是雕塑的生命力源泉所在。

    综上所述,雕塑的力是视知觉感知的映射生命形式特征的情感表现,也就是雕塑的生命活力。在雕塑中,力的表现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所表现的生命形成的特征也是交织在一起,往往一种力的表现即有运动性又有节奏性和生长性,当然它们都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下面就从雕塑构成因素:形状、空间、色彩、环境等几个方面仔细探讨如何表现雕塑的生命活力。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强化雕塑——设计观念

下一篇:雕塑界该提升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