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贤生  来源: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卢贤生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他和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巨匠。他的艺术不像达芬奇那样博大精深,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也不同于拉斐尔的典雅和谐,而是以雄浑、豪放、宏伟、刚健和充满激情著称。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神圣而痛苦的生涯”是法国现代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对米开朗琪罗一生的高度概括,并用诗一样的语言把他比作文艺复兴时期“巨星”:“他之于意大利,无异是整个民族天才的化身。他的生涯的终局,已是文艺复兴时期遗下的最后的巨星。他是文艺
复兴时期的代表,整个世纪光荣都是属于他的。不独是艺术家认为他是一个超自然的人,就是王公大臣也在他的威望之前低头”。他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激情。并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他13 岁时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学艺,显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他在1498年~1501年完成的作品《哀悼基督》中用圣母青春形象寄托人文主义关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大胆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构图,精致的细部刻画,相得益彰,作品震惊了整个罗马艺坛,大家万没有想到这件作品是出自一个二十来岁的年青人之手。为了消除人们的猜疑,米开朗琪罗不得不在圣母衣带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来证

    米开朗基罗

实作品出自他手。这是他在任何别的作品上,都未曾作过的事。缘由是,有一天他到展品的地方,有人问道是谁创作了这件作品时,有人说:“我们米兰的戈波。”米开朗基罗一语未发,但他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因此,一天夜里他拿了灯光和凿刀潜入圣彼得教堂,把名字刻在圣母的衣带上。《哀悼基督》云石雕像,高175厘米,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这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应法国红衣大主教罗昂·圣戴尼的请求,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
    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 这个基本情节给了米开朗基罗发挥的余地。他在构思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真挚的感情。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

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在与圣母厚重的斗蓬与长袍衣裙的对比中,基督的完美身躯显得既突出又脆弱。它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品德受到摧残之后所留下的遗憾、和悲痛。美丽俊俏的圣母无力地低着头,眼险低垂,显示出楚楚动人的悲哀。她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哀的静默之中;这种悲哀给观众带来的是同情,是怜悯,

          《哀悼基督》

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超出神性的冷漠而空虚。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作者打破常规,改变以往的同类作品为了表现圣母在哀悼时而把圣母塑造成一位苍老而衰颓的母亲。恰恰相反,他把圣母表现得异常年轻貌美。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他所要表现的圣母是他自心目中的圣母,而不是教会规定的圣母。他事后向学生解释这个构思时说:“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够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她所体现的青春永恒与形象的不朽性,正是人类对这种美好事物最高理想。”
    在构图上,圣母的垂直端坐的体态与基督横卧的身体,以及圣母的长袍所构成的稳固的座底形成的金字塔形。 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显示作者娴熟的技巧,圣母的衣褶、基督的完美人体结构都雕凿得楚楚动人,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甚至使用了天鹅绒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创作了一尊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大理石雕像——《大卫》。这是一块六米高的大理石,因一位笨拙的雕刻家一处理不当,在下部中间凿了一个窟窿,使巨石遭到严重破坏,而弃置在大教堂庭院。一般都认为,如果不修补这块大理石,很难用它制作一个雕像,而且没有人有勇气承担这个任务。米开朗基罗得到这块大理石后,决定雕刻大卫,而使它起死回生。

    据圣经《旧约全书》中记述,大卫是古代以色列一名少年牧童,以色列人经常和非利士交战。一天,两军刚刚摆开阵势,忽然,非利士营中冲出一员大将。他头戴铜盔,身披铠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亚。见此情景,以色列营中无一敢出来迎战。一连40天,歌利亚骂阵不止。一日,大卫给他在军中三位兄长送饭,恰逢歌利亚骂阵,大卫求见以色列王扫罗,坚决要求出去迎战,大卫没有带盔披甲,没有带兵器刀枪,他仍然穿着平日的牧羊服,拿着牧羊时的打狼棍和弹石器,又顺便捡了5个石子来到了阵前。歌利亚看到只是一个牧羊的孩子,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就在歌利亚拿着钢刀恶狠狠地直冲过来,将要接近大卫的一瞬间,大卫使劲一拉早已准备好的弹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亚的脑门儿。这位迦特巨人一头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非利士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惊呆了,顿时,营中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过去的艺术家们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已经取得胜利的情景。米开朗基罗表现的却是: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投石器,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双目凝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一个爱国的青年英

       《大卫》

雄典型来塑造, 雕像充分体现了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艺术高潮,不是激情的后面,而是产生激情的前一瞬间。
    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为加强形象的力量,作者把头和两个胳臂的比例略微放大。对手的关节和

大腿加上夸张加长。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    
    《大卫》雕雕像高达2.5米。这件作品被视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典型形象,也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雕像完成后,放置在什么地方成了当时热烈讨论的中心,佛罗伦萨政府为此特设了一个委员会,邀请许多著名艺术家(包括达·芬奇等人)参加,最后仍按米开朗基罗本人的意见,决定放在市政厅。现在佛罗伦萨市政厅前矗立的是一个仿制品,原作已移藏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内。

       《大卫》头部     

    在米开朗基罗以前的艺术家,只是努力表白宗教的神秘与虔诚,到了米开朗基罗,才使宗教题材变成人的热情的激发。无论是大卫还是圣母,他所表现的都是一种鲜活的充满生机的人体。那些人物都超出了原来题材的含义而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部分是人体,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其实,它的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这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朱理二世请到罗马工作,为他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喜怒无常的教皇一再改变计划,忍无可忍的米开朗基罗只好毅然出走,逃回佛罗伦萨。后来教皇动用军事武装直捣中部意大利,使佛罗伦萨政府不得

不以国事方式迫使米开朗基罗又回到教皇的身边。米开朗基罗忍辱负重地从1508年起,不仅为教皇完成大量他所不愿意作的壁画,还为教皇死后完成了陵墓的全部设计和创作雕像的任务。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积多年的抑郁、愤怒和屈辱的心情全都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为陵前所塑的两尊奴隶像《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以及《摩西》等。
    在墓前竖立奴隶像这是统治者的权威和身份的象征。这种沿自罗马统治者的纪念碑用囚犯作装饰的风俗中,奴隶像当然都是卑琐的。但是米开朗基罗所做的这两件奴隶橡却显得与众不同。奴隶的身体健美高大不说,他们的表情也显得尊贵,不像奴隶,倒像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米开朗基罗曾说过:

      《垂死的奴隶》

    “……在这样奴隶般和这样寂寞无聊的条件下,在斜路上,在极端的精神疲乏中,我应该雕刻自己神圣的制作……”。《被缚的奴隶》他的头高昂着,紧闭着嘴唇,眼睛圆睁着,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壮实的身体拧成了螺旋形,隆起的肌肉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似乎随时都可能挣断绳索,争取做人的自由。 因此,这件作品也被称为“反抗的奴隶”。《垂死的奴隶》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安详和平静,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作者用细腻的刀法,柔顺的线条来表现他的优美的形象,在这里,人的尊严被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刻凿得淋漓酣畅,完美地体现。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已经具体化,作品具有深远的丰富内涵。后来因种种原因,这尊雕像没有安放在陵墓前,现收藏在法国巴黎鲁佛尔博物馆内。



上一篇:罗丹雕塑艺术
下一篇:中国古代雕塑家


相关新闻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米开朗基罗艺术展

王迎

 

科技与艺术融合 米开朗基罗画作焕新亮相

方喆

 

米开朗基罗名作首度翻制作品将落户中国

潘清

 

米开朗基罗名作首度翻制作品将落户中国

潘清

 

专家称米开朗基罗绘上帝画像实为大脑解剖图

鱼落

 

米开朗基罗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被发现

佚名

 

世界顶级同性恋 米开朗基罗是“大卫”的囚徒

佚名

 

马德里发现米开朗基罗绘画(图)

佚名